本文共 2891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9 分钟。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意在督促设计师和设计项目经理们去努力思考设计活动的过程(process),特别是复杂系统的设计过程。本书是站在工程师的角度来思考的,不仅注重实用(utility)与效益(effectiveness),也兼顾效率(efficiency)和优雅(elegance)。1
谁应该读这本书《人月神话》一书的目标读者是“职业程序员、职业经理人,尤其是管理程序员的职业经理人”。在该书中,我讨论了团队在开发软件时,获得概念完整性(conceptual integrity)的必要、困难和方法。而本书的读者范围则扩大了很多,它融入了我35年以来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设计经验让我确信,不同设计领域的设计过程包含一些不变的因素。因此本书的目标读者是:1)各种类型的设计师。设计如果只走系统化路线,而摒除了直觉,就只能得到亦步亦趋的抄袭品和仿冒品。然而,如果只跟着直觉走,而不讲系统化,则产品只会是瑕疵满盈的空中楼阁。如何将直觉和系统化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如何在设计师生涯中成长?如何在一个设计团队中发挥作用?虽然本书涉及的领域甚广,但我期望的读者却是侧重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设计师—我自身的定位决定了面对这个读者群体我能够论述的内容最为具体。因此,在这些领域的例子中,有时会涉及技术细节。其他读者完全可以跳过这些细节,不影响理解。2)设计项目经理。为了避免灾难,项目经理在设计他的设计过程中,就必须结合理论与口口相传的实践经验,而不能仅仅去抄袭某个过度简化的学术模型,也不能拿到一个过程,就生搬硬套,而对理论依据或别人的经验不闻不问。3)设计研究人员。对设计过程的研究已经日渐成熟。这是好事,但并不是事事都好。发表出来的研究论文关注的主题越来越狭窄,而对于大局问题的讨论则越来越少。或许是出于对精确性,以及对“设计成为一门科学”的期望,想要在科学研究之外发表一些东西变得很困难。我建议设计思想家和研究人员,即使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帮助不大,也应该重新关注起大局问题。我充分相信,他们也会质疑我的论述是否普遍适用,以及我的观点是否真的成立。我希望将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带给实践者,谨以此为他们的学科提供一些帮助。为什么要再写一本讨论设计的书创造事物令人愉悦,从中可以获得极大的满足感。J. R. R. Tolkien说,上帝赐予人类次级造物(subcreation)的能力作为礼物,正是为了让我们感受愉悦。2 毕竟,“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我就算饿了,也不用告诉你。”3 设计本身就是快乐的。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实践上,设计过程都没有得到透彻的理解。原因并不在于缺少研究。许多设计师对于自己的设计过程都进行过反思。而研究的动机之一在于,无论在哪个设计领域中,最佳实践和一般实践之间,以及一般实践和较差实践之间的水准差距过大。大部分设计成本都耗费在返工,亦即纠正错误上,而且往往会占到设计总成本的1/3。平庸的设计肯定浪费了地球资源、破坏了环境,也拖累了国际竞争力。设计很重要,设计的教育也很重要。所以,按照推理,设计过程的系统化,应该会提升设计实践的平均水平,而结果也的确如此。德国机械工程设计师,显然是最早采用这一规划的群体。4随着计算机的问世,以及此后人工智能的出现,设计过程的研究受到了很大鼓舞。最初人们希望,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承担许多例行设计的苦役,甚至还能够创作出高超的设计,而这本来属于人类去探索的领域。5 这个希望迟迟没有变成现实,我认为也不可能实现。设计研究形成了一门学科,有其专门的学术会议、期刊和许多研究项目。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多深入研究和系统著述,为什么还要再写一本书呢?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降,设计过程有了长足的演进,但对于所发生的变化,人们却很少讨论。针对复杂的人造产品,团队设计日益成为常态,而团队常常分散在各地。设计师也与产品的运用和实现日益分离——基本上,设计师不再亲自动手构建他们设计的东西。各种类型的设计师的注意力已被计算机模型而非图纸所吸引。正规设计过程的教学方兴未艾,而且经常是雇主主动请求的。《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1.1 培根的结论对吗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1.2 什么是设计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1.3 何为实在?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1.4 对设计过程的思考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1.5 设计面面观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1.6 注释和参考文献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第 2 章 工程师怎样进行设计思维―理性模型 2.0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2.1 模型概览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2.2 该模型的构思从何而来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2.3 理性模型有哪些长处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2.4 注释和参考文献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第 3 章 理性模型有哪些缺陷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3.1 在初始阶段我们并不真正地知道目标是什么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3.2 我们通常不知晓设计树的样子—一边设计一边探索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3.3 (设计树上的)节点实际上不是设计决策,而是设计暂定方案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3.4 效用函数无法以增量方式求值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3.5 必要条件及其权重在持续变化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3.6 约束在持续变化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3.7 对理性模型的其他批评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3.8 尽管存在诸多缺陷和批评,理性模型依然顽固存在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3.9 那又如何?我们的设计过程模型真的那么事关紧要吗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 Brooks的反思》一一3.10 注释和参考文献转载地址:http://aacfl.baihongyu.com/